微信公眾平台 微信公眾平台
《聯邦人》
    
返回

溝通是一門技術活

發佈時間:發佈時間:2020-10-02    瀏覽:196

溝通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百度詞條


看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之後,我特意用度娘搜了一下溝通的定義,溝通≠說。買書的初衷就是作為一種工具,對日常工作或生活能起到些指引就算達到目的(一本分了十二章的書,沒有從頭啃到尾的勇氣),下面就書中的節點,說說我個人的理解與認識。

一、交流溝通模式中溝通者之間互相理解程度的影響因素

書中表述道人際溝通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但參與者之間所處的背景(經驗、能力、文化)中共通的部分、噪音(外在噪音:差的溝通環境、內在噪音:溝通者生理或心理因素對溝通產生的影響),對於彼此之間理解所傳遞的信息有主要的影響。而成功的溝通指標則是互相理解。由此聯想,為何工作中很少有上級領導與基層員工直接有工作上的交集,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雖說噪音一級的因素我們可以人為地進行適當控制或者排除,但溝通者之間共通的背景差異是硬傷,有時候更可能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這時不同階層管理者的出現就能形成「橋樑」,讓信息能夠無阻礙式地進行傳遞與反饋。至於若缺少這中間一環,要達成信息的正確被理解,應該也只能通過溝通者彼此間換位思考來拉近彼此的距離吧。

但這一條在私人關係中可能會有所不同。魚頭與魚尾的故事中,一對夫妻每在一起吃魚時總會給對方挾魚頭與魚尾,當丈夫離世時,妻子翻看到他在日記本中寫道:她又給我挾魚尾了,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我挾給她的魚頭,我感到滿足、幸福,只要她開心,我願意一輩子吃我討厭的魚尾……「有時令人滿意的關係有時反而來自不徹底的瞭解,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理解上的瑕疵——《溝通的藝術》」。是不是可以認為生活中不要過度地揣摩對方,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矛盾發生呢?

二、溝通高手的特質之挑選恰當行為的能力

在不同環境中挑選合適的溝通方式主要依據如下三個要素,作者的排序為:情境、目的、對他人的認知。只是在要素的排序上,個人的想法為:目的、對他人的認知、情境。

首先,目的;是你展開溝通的初因;無論是通過口頭語言形式,還是書面形式,亦或是人的形體反饋,溝通發起者的目的將會一直貫穿整個過程。比如跟商場老闆講價時,展現出購買的誠意或者囊中羞澀的狀態來達成目的(土豪略過);需要老爹援助小金庫而視頻時,一定要吃著饅頭配老乾媽加礦泉水;工作中需要同事配合完成某項任務時就需要說明預期目標或計劃達成的結果等等。有時可能是我們引導對方,有時可能是被對方引導,有時也可能達成另一種共識。

其次,對他人的認知;工作中同一條信息在不同級別關係的人中傳遞方式也不相同,基層實施者最好具體到每一個細節步驟;管理者則需簡明扼要,點明主旨即可。對他人認知程度的深淺可以減少不必要反覆溝通,增加溝通的效率。

再之,情境;有一句話叫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感覺描述的很貼切。情境是一個相對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人與環境的即時狀態。剛丟手機被朋友叫幫忙拍照(親身經歷)殺他的心都有;找剛訓完人的領導簽字,十有八九可能你會跟著被訓一遍;每月九號前找剛發工資的朋友(沒女票的)請吃飯,成功率會比在九號之後高很多!!

工作生活中貫穿著豐富多樣的溝通模式,其實也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低之分。只要我們平時多聽、多觀察,相信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領域上的溝通高手!

 

文:珠海公司 俞海濤